河南工人报:洛阳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系列报道
洛阳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系列报道(一) |
|
|
|
|
|
洛阳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系列报道(二)
无偿献血:服务他人 净化自己
《河南工人日报》(2016年07月19日 01版)□ 本报记者 卫 静
天刚蒙蒙亮,王继群便已收拾好一切,打开手机的计步软件,一边心中默念着“走够一万步”,一边大步跨出了家门。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并成功献血,他每日暴走一万步,减重20公斤,终于顺利献血。如今每日的步行,已成为这名党员志愿者的一份坚持与责任。
在“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众多无偿献血的党员志愿者中,王继群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从2013年6月28日成立至今,“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的志愿者从300多人增加到1500余人,无偿献血超过4000人次,献血量超过160万毫升,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大爱无疆的精彩篇章。
暴走减重只为奉献爱心
2013年6月,看到媒体上报道说“血库告急”,作为洛阳市卫计委一名普通公务员的王继群的爱心被点燃,主动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迈出了他搭建爱心桥梁的第一步。
想到能救助一个个生命,王继群马上进行了血液检测,然而第一次的献血经历并不尽如人意。由于身体原因,当医生告知血液检测不合格不能献血时,王继群的满腔热情瞬间降到了冰点。看到别的志愿者献血后拿着献血证兴高采烈的样子,王继群心情有些沮丧地找到医生查问原因。“医生建议我每天健走,长期坚持让身体恢复到更健康的状态,就能达到献血标准。”
王继群定下目标:每天至少走一万步。从那时起,他每天天刚亮就步行上班,晚上下班步行回家;为了走够步数,正午太阳晒热的柏油马路上、夏日傍晚闷热的湖边都是他健走的场所,遇到雨天就在小区的地下停车库坚持步行。
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后,他成功地减重20公斤,体检合格,达到了献血标准。在第二年的献血活动中,他第一个报名,并成功拿到了献血证。“这是对责任与爱心的肯定,更是一种生命的鞭策与感激。”
义无反顾献血为大爱
对于患有血液疾病的患者来说,找到成功配型的血液是延续生命的最大希望。据统计,目前,洛阳市每年临床用血量高达30多万吨,需求量较大,也需要更多的无偿献血者贡献自己的力量。“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的众多党员志愿者成为献血队伍中的佼佼者。
祝大桥是洛阳市卫生干部进修学校的党支部书记,2013年以前,他一直坚持只要有时间就去献全血。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听说捐成分血更实用,而且能增加献血次数,从2014年之后,他就开始捐献血小板。多年来,祝大桥累计献血32次,共献血8000毫升,平时只要血站内的血小板库存不足,就会第一时间联系他,每次他都义无反顾地献血。
王洪涛是洛阳市委农工委农改处的科员,之前在部队当兵时,就是献血积极分子。自从加入“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后,他坚持锻炼身体,在献血前一个月内不沾烟、酒,为的就是每次献血时保证血液达到要求。截至目前,王洪涛累计献血量已超过5000毫升。
带头作用引发连锁反应
“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刚组建时,得知全市血液供应压力较大,便组织了市直机关党员“关爱生命”无偿献血集中日活动。当天来自42个市直机关单位的300多名党员踊跃参加活动,240人成功献血9.6万毫升。
每次活动中,领导们的积极带头给了党员们更多力量。2014年,市直工委书记来学斋第一个挽起袖子,无偿献血400毫升,当天共有385人成功献血15.4万毫升;2015年6月,在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夕的集中无偿献血活动中,副市长王敬林、市政法委书记吴孟铎带头献血,当天活动共成功献血405次,总量16.12万毫升;今年6月13日,副市长张世敏带头献血,带动了844人成功献血,献血量达33.74万毫升。
“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一直是“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这些年践行志愿服务的理念。“我们时刻与市中心血站保持联系,专挑临床用血紧张时组织献血活动。” “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队长张建宇表示,现在他们发愁的是没有场地,每次献血活动一来就是上千人。下一步,“关爱生命”志愿服务分队将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提高服务能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
洛阳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系列报道(三)
文史讲解:爱心铸就文化传声筒
《河南工人日报》(2016年07月20日 01版)□ 本报记者 卫 静
“听了您的讲解,我才真正了解洛阳,现在我已经爱上了洛阳,爱上了河南。”来自美国一名游客的衷心称赞,让洛阳博物馆“文史讲解”志愿服务分队的党员志愿者孙颂露出了笑容。在洛阳的各个博物馆、图书馆,像孙颂这样用柔美的声音、得体的仪态和扎实的历史功底征服国内外游客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用真诚的服务打造出一个个文化传播的金话筒。
从2013年6月29日洛阳市直机关“文史讲解”志愿服务分队成立以来,70名党员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深入到洛阳市各博物馆为观众提供志愿讲解、引导、咨询服务,并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宣传洛阳的历史、文化及文明进程。多年来,他们共为广大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超过1.5万小时,讲解近5000批次,服务游客在8万人以上。
奉献爱心 提升自己
文史讲解并不是一个会说话就能干的活儿,高学历也不代表就能做好这份工作。洛阳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称作“神都”的城市,“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1500多年,有“千年帝都”的美誉。为这样一个拥有厚重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做讲解,没有相当的功底、耐心与坚持,就不能把古都绚烂的文化更好地宣传出去。
来自洛阳市统计局的孙颂2012年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讲解员,是洛阳博物馆、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古代艺术博物馆首批志愿讲解员。在做讲解员之初,历史知识并不丰富的她跑遍各大书店购买相关书籍,利用每天的业余时间学习、记录历史知识;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到公园里对着花草树木进行虚拟讲解练习;一有空就练习普通话发声、学习各种讲解礼仪等知识。“路过公园的同事经常会来问我,那么下劲练习,是不是准备职称考试什么的,听到我说是志愿服务,都不太相信。”
每到休息日,孙颂总会安排一天在博物馆度过,无论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未间断,为无数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几年来,她义务讲解服务的时间达到1200小时以上,查阅和自购的书籍超过300册,记录学习笔记5本,下载打印的资料厚达半米,多次被评为十佳志愿者和讲解员,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历史门外汉到学习考古的专业人士,人们都为她讲解的风采所吸引。今年7月6日,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许宏教授点名孙颂作为考古学术沙龙上的对话嘉宾,现场交流历史和考古知识。“义务讲解既是奉献爱心,也是提升自己,我感到非常充实和快乐。”孙颂笑着说。
志愿服务就是业余生活
张巍是洛阳市林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13年加入市直机关“文史讲解”志愿服务分队。她经常利用午休和周末的时间到洛阳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工作,并积极参加进基层、社区、学校宣讲活动,到2015年5月共服务500小时,被洛阳博物馆授予荣誉馆员称号。
经常有人问张巍:“志愿者怎么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服务,家里和工作怎么办?”为了全心全意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张巍放弃了逛街、应酬的时间,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做志愿服务;她还利用博物馆的临时展览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通过牡丹文化节等重大节日的志愿服务提升自己的讲解能力。
2015年的一天下午,张巍为一对来自安徽合肥的夫妻讲解直到博物馆闭馆,随后这对夫妻四处寻找公交站准备赶乘火车。但当时洛阳博物馆并不通公交车,出租车也难打,张巍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了这对心急的夫妻,便专程把他们送到了洛阳火车站。这对夫妻感慨地说:“这是三天旅行中最愉快的一天,洛阳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志愿者服务还非常周到。”
文史讲解筑桥梁
文史讲解志愿者作为文明的使者,具有非常好的传播功能。多年来,“文史讲解”志愿服务分队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作为自己的口号,把“洛阳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作为讲解志愿者的定位,认真践行“分享学习、传承文化、播撒快乐”,用积极、热诚和无私奉献,传承多元文化,改善社会风气,搭建起博物馆等馆所与公众的桥梁和纽带。
洛阳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系列报道(四)
爱心妈妈:把温暖注入每个孩子心中
《河南工人日报》(2016年07月21日 01版)□ 本报记者 卫 静
7月14日下午,温暖的阳光洒在洛阳市儿童福利院的教室里,几个站立不稳的孩子正围在爱心妈妈的身边,一边玩着游戏,一边咯咯地笑着。谁也不能相信,这是一群智力有缺陷的孩子;谁也没有想到,孩子们在爱心妈妈的呵护下这么的快乐。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2013年起,“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分队的党员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积极的行动和真诚的关爱给广大孤残儿童、留守儿童送去一片温暖,填补孩子成长中的缺失。
用爱温暖孤残儿童的心
都说孩子是花朵,妈妈的爱是最好的养料。孤残儿童作为相对弱势和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尤其缺少母亲的关爱。为了让孤残儿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和全社会的关爱,“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分队的党员志愿者先后到市儿童福利院和孤残儿童集中寄养的洛龙区李楼镇三官庙村开展“关爱孤残儿童活动”,向孤残儿童伸出援手、奉献爱心。
2014年6月24日,“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分队组织爱心单位捐资5000余元,30余名“爱心妈妈”带着为孩子们购买的空调、尿布等生活用品,来到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开展了自分队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送凉爽献爱心”活动。在福利院,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帮孩子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各尽所能细致照顾孩子们的起居饮食、鼓励孩子们进行身体功能康复训练。
“看到这些孩子一开始很揪心,有些被遗弃的孩子或许身体有缺陷,但孩子的单纯与善良一样也不少。”志愿者们表示,近距离地接触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了解到孤残儿童更需要关爱与公平对待。
给留守儿童持续的爱
近年来,留守儿童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心理成长都普遍引发社会关注。“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分队关注到这一问题后,积极展开行动。
为让更多孩子感受到温暖,“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分队多次将爱心送到孩子们身边:2015年5月下旬,“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分队带着由“爱心妈妈”捐赠的书包、文具、儿童读物、体育器材等物品来到伊川县鸦岭乡小学举办“手牵手、心连心”活动,把温暖带给留守儿童;去年12月底,洛阳市直12家单位的“爱心妈妈”志愿者来到孟津县小浪底镇崔岭中心小学,给40余名孩子送去了书包、文具、帽子、围巾、体育器材等价值7000多元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并鼓励孩子们自强自立,争取克服眼前困难,努力读书,学有所成;今年5月31日,“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分队的20多名志愿者代表来到汝阳县小店镇龙泉小学,给50名留守儿童带去各种学习用品,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共度六一。
人人都是最美“爱心妈妈”
在几年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了许多美丽的“爱心妈妈”志愿者,她们用最大的热情给予孩子们最多的爱。
张雪是洛阳石化的一名职工,参加“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分队后,她成立了“捐衣联盟”,为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在最近的一次捐赠中,她将90麻袋共4000余件衣服寄往四川。张雪的母亲告诉记者,为了存放这些捐赠的衣物,他们在离家约3公里的村庄租了一间200平方米的房子,用5天时间对衣物进行分拣,熬夜为衣服换拉锁、做清洁。张雪的义举获得了物流公司老板的支持,他将衣服寄送的费用从3000元降到了1000多元。
李淑利来自孟津县一丁标牌制作部,艰苦创业的她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2011年,得知孟津三中一名患白血病的学生虽配型成功,却无钱手术,李淑利赶到医院鼓励这名学生乐观生活,并当场捐助3000元;2012年,听说县里聋哑学校的学生希望在教室里能看上电视,李淑利主动和学校联系,为孩子们捐赠了电视、风扇等物品;王静是孟津一高一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李淑利在参加帮扶活动时与她结缘,每次王静生活上缺什么,李淑利就会及时送来,并询问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其渡过难关,成为孩子口中最美的“干妈”。
洛阳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系列报道(五)
爱心助残:收获总比付出多
发布时间:2016-07-24 15:55:57 | 来源: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
今年2月的一天,刚接受完一轮治疗的李胜南正虚弱地躺在医院病房的层流床上休息,白血病正折磨着这个23岁的女孩,也蚕食着她剩余的青春。没过多久,“爱心助残”志愿服务分队队长申军伟代表18名志愿者,将3200元捐款直接送进了李胜南的病房:“胜南,这是志愿者们的捐款,希望你早日战胜病魔,拥有更美丽的青春!”
“爱心助残”志愿服务分队组建于2013年7月,由26个洛阳市直委(局)的志愿者组成,共有26个分队,有超过千名的党员志愿者,洛阳市城乡规划局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申军伟任队长。这个分队还有个暖心的名字:“温暖阳光”。几年来,该分队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各种助学助残活动,足迹遍及洛阳市残联、高新区星星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嵩县范坡乡板蚕小学、洛宁县赵村镇下陈小学等,只要困难学生和困难职工需要,志愿者们就会及时出现。
穿越险阻的爱心捐助
今年3月23日,报上一篇《妈妈下课了,我好趁空吃口奶》的报道让申军伟心中隐隐作痛: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里,一名9个月大的孩子,只能在作为教师的妈妈在下课的间隙吃一口奶。
经过了解申军伟得知,这所学校位于嵩县,在离乡政府10多公里的山沟沟里,名叫板蚕小学,全校共有78名学生和5名教师。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多数孩子只能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定要为学校的孩子们做点事!”申军伟脑海中反复涌现这个念头,并立即在机关党建群里发出了爱心捐助的倡议。
音响器材、乒乓球台等各类文体用品,字典、作文书等各类书籍,铅笔、作业本等各种学习用品——几天时间里,市国税局、审计局、园林局、人防办、编办等单位第一时间响应并迅速捐款购买了各种物资,准备送往板蚕小学。
由于大雨作祟,通往学校的简易桥梁两次被冲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在山中蜿蜒,有的地方有近60度的陡坡,有的地方路面只有一脚的宽度。为了让孩子们尽早用上好的学习生活物品,今年4月22日7点,16名志愿者代表带着所有物资驶向板蚕小学。
2小时的高速公路,1小时的山间公路,1小时的蜿蜒山路,1小时的艰险步行……志愿者们绕过湍急的水流,踏过陡峭的崖边小路,穿过刺人的荆棘,终于将所有物资安全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当志愿者们拉着孩子们的手又唱又笑,亲切聊天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只有不尽的笑声在学校上空久久环绕。“看到孩子们高兴的笑脸,我们觉得做啥都是值得的。”志愿者们说。
志愿服务收获快乐
这些年来,“爱心助残”志愿服务分队的志愿们竭尽自己的所能,献爱心、做服务,让温暖的爱心之光洒遍每个阴暗的角落。志愿者们嘴边经常挂的一句话是:做志愿服务,收获总比付出多。
从参加志愿服务以来,许多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间被改变了。在申军伟的办公室里,放着许多参加志愿活动时的照片,上面多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以前,单位同事间难免会因工作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抱怨,总有负能量。现在,我们都经常看这些照片,它提醒着我们每个人要知足才能常乐,时刻释着正能量,是我们快乐的法宝。”
志愿者们认为,服务他人意味着快乐、成就感和一次次净化自己的机会,他们会坚持这种简单的快乐,把服务活动坚持不懈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