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洛阳“十大孝子” 出炉,市直机关两人当选
2014年1月10日下午,“中国梦•社区美”洛阳社区好人颂暨“十大孝子” 颁奖活动在洛阳市工人俱乐部隆重举行。
颁奖活动在一曲欢快优美的《欢腾河洛》中拉开帷幕,情景剧《好人就在身边》,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真假英雄》,国家一级演员曾广兰的《红嫂》……各个社区选派的精彩节目让观众连连叫好。
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柳身,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炳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元元,副市长王敬林,市政协副主席王亦丁,洛阳军分区副政委徐振松等领导,以及来自天元社区、御博城社区、金业路社区等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一起观看了节目。
杨炳旭表示,举办颁奖活动就是要把“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以艺术的形式,搭建起“洛阳好人”展示的平台,营造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社区雷锋在洛阳不断涌现、大量涌现。
“洛阳十大孝子”
伊滨区诸葛镇潘莉莉,洛阳市人社局李雪岭,老城工商分局耿红霞,洛阳(宜阳)国中商贸有限公司田战年,汝阳县靳村乡李素连,栾川县文广新局张晓瑜,洛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买涛,孟津县小浪底镇王海堂,洛龙区丰李镇金爱香,嵩县车村镇裴文学。
“洛阳当代孝子”
洛阳环保再生资源公司杨建立,涧西区环卫工人金泽芍,洛龙区科技园街道陈大毛,一拖集团朱顺莉,新安县南李村镇任详英,西工区红山乡毛建彬,汝阳县工商局郭军华,原洛阳外贸加工厂邢广州,偃师市人民广播电台王燕鸽,洛阳市监狱倪新雷。
用孝心演绎人间大爱 的李雪岭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无论在开封通许县东水沃村、还是在洛阳市的长城花苑社区,以及洛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凡是认识李雪岭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称赞:“李雪岭不仅是一位好邻居、好同事、更是一位尊老爱老的大孝子”。
父母眼中的好儿子。1956年9月,李雪岭出生于河南开封通许县东水沃村,身为长子的他自幼生活在困难的家庭中,住的是三间破草房,吃的野菜红薯,只有春节时才能吃上一点细粮,极少的白面粉熬成面汤给年迈且又双目失明的奶奶补养身体。贫寒的家庭条件造就了他立志发奋图强、刻苦努力的优秀品质;传统的家风塑造他吃苦耐劳、尊老敬老的优良品格。儿时起,李雪岭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经常帮助父母割草放羊、挑水做饭、料理家务,尽己所能为父母分忧解愁,给弟弟们做表率。1976年2月,李雪岭应征入伍,来到吉林靖宇某部队服役,当兵第一个月,他就把仅7元钱的津贴费全部寄到了家里略解生活困境,以后每当津贴或工资下发,都会及时寄去贴补家用,孝敬父母和年迈的奶奶。结婚后,为了让老奶奶和父母亲及早享受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夫妻二人怀抱半岁的儿子坐着拥挤闷热的长途车回家探亲。老奶奶抱着重孙,从头摸到脚,一遍又一遍念叨“这长一条啦”。最终老奶奶不带任何遗憾,幸福安详的离开了人世。1991年春,李雪岭利用到洛阳某部开会之便利,抽出时间回到通许老家,接父母到部队以尽孝道,在经济拮据、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他和爱人用多年的积蓄为父母购买衣物和手表等。当父母从农家小院来到东北观赏山青水秀的美丽风光,并且接受儿子珍贵的礼物时,老人家流下幸福激动的泪水。1995年,因工作需要,组织上调动他到洛阳某部工作,家也从吉林靖宇搬到了洛阳。初来乍到,没有自己的房子,租住在一个条件简陋的民房里。此时的他,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生活,而是想着如何让60多岁的父亲及早摆脱所患疾病带来的难忍痛苦。为此,他和爱人果断的将老人接到洛阳大医院看病就医,带着老父亲找名医会诊,买药煎药,每天按处方为老父亲洗头上药,按摩穴位,不嫌脏,不怕累。在他们夫妇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父亲多年的顽症竞奇迹般的治愈了。为了让父母享受晚年的幸福,工作之余,夫妻二人陪着父母游览名胜古迹,品尝洛阳小吃,并且让两位老人参加“夕阳红”旅游专列,到福建、厦门、五夷山等地游玩。后来,年迈的老父亲又患上了脑梗,半身不遂,夫妇俩及时陪父亲到郑州大医院就医,请假陪护,病情好转后,把父亲送回老家疗养。每逢节假日,都能抽空与爱人回老家陪护老人,给父亲喂饭、擦鼻涕、换尿不湿,与老人聊聊天、说说话,洗脚按摩,耐心照料,每次老人都高兴的眼泪汪汪。
岳父母心中的好女婿。李雪岭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如此敬爱,对岳父母及家人也是孝敬有加。岳父是东北人,常年居住在长白山脚下的靖宇县,由于生活在高寒地区,早年患上了克山病┈地方性心脏病,已有60多年的病史,加上近年来又得了支气管哮喘病,身体虚弱,遇风发作,常年服药,家里还有一个患有智障和多种疾病的内弟。以前有岳母关照,生活还能过得去。自2000年岳母去逝后,生活极其艰难。虽然其他的子女都愿意接家照顾,但老人性格倔犟,任谁请也不去。面对这种情况,李雪岭便和爱人商量决定把老岳父接到洛阳家中颐养天年。现实生活中,侍侯好老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人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脾气倔犟、性格怪癖。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行,有时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难以接受。每当遇到这种尴尬的局面,李雪岭都能以平和仁厚的心态,幽默风趣的语言化解矛盾于无形。他常说:“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自老人来到家中的第一天起,就把宽敞明亮且带卫生间的主卧室让老岳父和内弟居住,衣食住行由夫妇俩亲自过问把关,每天工作以外的中心任务就是陪伴岳父及内弟,始终坚持早上请安、晚上汇报,事事尊重老人的个人意愿,用真心实意感化老人,让老人家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避免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使他们每天都愉快生活,笑口常开。为了给岳父和内弟治病,夫妇俩走遍了全市的名医名院,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每当岳父旧病复发时,他白天上班,中午和晚上就到医院陪护,有时甚至在医院打地铺,侍侯老人一次又一次地平安度过危险期;内弟赵忠强在姐姐姐夫的精心照料下,病情稳定,当年与他患同样疾病的人,要么已经离世,要么流落街头。而他如今生活在一个非常温暖幸福的家庭中。今年春节前夕,老岳父伏在桌子上给亲友们写贺年片,默默表达思念思乡之情。看到这个情景,李雪岭就和爱人说:“老人想家啦,今年夏天我们陪老人回去一趟吧。”于是,在今年6月份专门向组织请了20天年休假,带上轮椅陪老人和内弟踏上了返乡的旅程。从洛阳到长春、从长春到靖宇、从靖宇到长白、从长白到延吉,从延吉折返长春再回到洛阳。一路走来,行程9000多公里,辛苦非常自不必说,但老人家很是兴奋---想见的人都见到了,如老同事、老邻居、众亲好友欢聚一堂,好不热闹;想去的地方也去到了,如当年任过职的景山、那尔轰、柳树川,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想吃的食品也吃到了,如朝鲜冷面、酸菜炖粉条子。尤其是到了长白山,他们雇滑竿把老人家和内弟抬上了心慕已久长白山天池,一了多年的夙愿。当众游客看到坐在滑竿上银髯飘逸,精神矍铄的老人家,都敬佩的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老岳父常说:我们这个家,多亏了雪岭,才使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健康长寿,才使弱智的忠强活的有质量、有尊严。
亲朋邻里眼中的大孝子。如果说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岳父的孝敬是做儿女的本份,那么,对干爹干娘的孝敬孝顺更是令人感动。50年代末,他的父亲李明学参加三门峡水库大坝建设,在劳动中结识了同乡张洪顺夫妇,夫妻俩见时年3岁的雪岭乖巧可爱,便顺口说了一句:“认我膝下干儿子吧。”谁也不曾想,这一句戏言却变成了以后54年如一日,如同亲生儿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小的时候,他逢年过节便提着装满食品的篮子步行12里地,前往张奇庄看望干爹干娘。参军后的20多年里,每次探亲休假都前往看望或将工资津贴寄给老人供生活所需,以至于干娘逢人便说:“俺儿又给俺寄钱来啦”。转业定居洛阳后,他有空便携带妻儿前去看望。尤其是干爹去逝后,李雪岭更加把孤苦伶仃的干娘挂在心上,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请老人到洛阳居住,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捎钱捎物为老人购置生活必需品。2012年末老人以96岁高龄去世,临终前一遍又一遍呼唤雪岭的乳名,他夫妇俩及时赶回老人住处,抢救治疗未果便准备了后事,并承担所有费用为老人送终。老人的邻居和亲友纷纷称赞:“见过认干儿的,没见过这么孝顺的干儿,在全通许县也找不出第二个”。
孩子眼中的好榜样。李雪岭的日常言行为孩子们做出了无声表率和榜样,对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在逆境中对亲人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的态度,时刻感染着大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员。儿子和儿媳也十分孝顺,他们参加工作后,从父母手中接过赡养老人的接力棒,学着父亲的做法,也把自己的第一个月全部工资─自称人生“第一桶金”分送给爷爷奶奶和姥爷,又用积攒的工资为姥爷购买轮椅,方便老人外出;下班回家总要围在老人身边逗开心,讲笑话,与老人聊天,分享老人的喜怒哀乐;坚持每晚推姥爷外出散步,坚持为老人按摩洗脚、端水做饭,营造良好的的家庭氛围,就连一岁多的小孙女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凡家里有点好吃的就知道主动送给长辈吃。“太爷,请吃”这是小孙女平时最爱说的话,最乐意做的事。现在李雪岭一家四世同堂,上有90多岁的耄耋老人,下有呀呀学语的两岁孙女,既有智障的内弟、又有退休的亲家,一家9口同吃一锅饭,同处一居室,团结和谐,其乐融融,邻里羡慕,同事赞扬,成为长城花苑社区比较典型的特殊家庭。
他们这个家庭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但又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成员们之间构建了一个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生活氛围,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一个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健康心态。
人间有大爱,世上存真情。李雪岭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由衷地感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蓬勃发展就是因为有着无数个“李雪岭们”在默默地传承和弘扬,就是因为他们这种平凡中透出伟大,伟大中来自平凡的善良义举,我们才得以有效构建和谐的家庭,和谐的民族、和谐的社会。愿李雪岭的一家永远安康、快乐,愿我们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营造更多的温馨、和谐,幸福的“四世同堂”。
演绎人间真情的买涛
买涛,生于1966年,是洛阳市康复医疗中心的一名员工。8个月大时,他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瘫痪。面对厄运,他没有自暴自弃,数十年如一日地孝敬父母,演绎人间真情。
病榻前守护母亲到天亮
从记事起,买涛就是爬着走。7岁时,看着邻家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了,他十分羡慕。父亲为他做了副拐杖,坚强的买涛为练习走路,不知摔了多少跤。直到8岁,买涛才上学。从小学到高中,买涛的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
1985年,市民政局滚子厂招残疾人,买涛成了经销部的工作人员。结婚的时候,买涛买了套离父母家较近的房子,考虑到母亲年老多病,他把向阳的屋子让给母亲住。
1990年夏天,买涛的母亲患胆结石住院。他主动陪护,每天按时给母亲喂药、喂饭,端屎倒尿,陪护到天亮。十多天后,母亲在买涛的精心照料下康复出院,他却因休息不好,患上神经衰弱。
架着双拐为父母做饭
2001年,单位效益不好,买涛回到家,一边照顾母亲,一边靠低保度日。
2009年,78岁的母亲意外摔伤,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由于着急诱发轻微脑梗,两个老人同时倒下了。
有人劝他把父母交给亲戚照顾,自己到外面赚点钱。买涛说:“钱以后还可以赚,还是先把父母照顾好再说吧。”
由于身体原因,买涛架着拐杖站十来分钟,就要休息一会儿。因此,正常人做顿饭要20分钟,他要1个多小时。每天买涛照顾父母付出的精力,超常人两三倍。无论盛夏寒冬,他一直在陪护父母,按时给老人喂饭喂药,二老身体一天天好转。
由于家境不富裕,买涛平日里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然而,看到母亲经常腿疼,他省吃俭用给她买了台暖腿止疼仪。“从小父母悉心照顾我,现在我做这些是应该的。”
父亲赞他“任劳任怨”
2009年冬天的一天,母亲告诉买涛,自己想吃牛脑。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买涛骑着自己的残疾人助力车,出去买牛脑。他顶着寒风,一路找、一路问,终于在瀍河回族区马坡村附近找到卖牛脑的商户。等他晚上回家时,天已经黑了。他不顾劳累,给母亲炖好,喂到嘴里。由于受了风寒,第二天,买涛高烧39度……
女儿问买涛:“爸爸,你怎么对爷爷奶奶那么好?”
买涛说:“家家都有老人,个个都会变老,孝顺老人是应该的。”
去年,买涛的母亲去世了。处理完后事,买涛心里空落落的。如今,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放在父亲身上,为他做饭,陪他聊天……
买涛的父亲说:“这么多年,儿子一直照顾我们老两口,任劳任怨,我们很知足。他身体不好,也很不容易。我儿子没啥说的。”
“虽然我是残疾人,但身体的残缺阻挡不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让老人老有所依,使他们幸福,最重要。”买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