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党员志愿者活动 >网上党支部 >践行价值观汇聚正能量
党史学习教育

领导干部不仅身入基层,“心”更要入基层

更新时间:2013-08-17 17:38:20

现在很多领导干部下基层与群众交流时,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甚至患上“失语症”,这显然无益于交流、沟通,更会使我们干部下基层的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领导干部不仅身入基层,心更要入基层,入基层与群众“无话可说”,暴露出干群关系的隔膜,说明作风不够踏实,下基层,不是抬腿就出发,去之前应做足功课。做功课,不是写讲稿、背讲稿,而应了解当地现状,熟悉风土人情,尤其是掌握当地发展难点、群众意见多的焦点、需要放大的亮点。心中装着做实事、干好事的愿望下去,见到老百姓,自然不怕没话说。

入基层与群众“无话可说”,还表明干部的话语体系有待改进。有些干部爱说官话、大话、套话,张口文件闭口政策,开大会作报告还能对付,与群众交流就结结巴巴,老百姓不愿听不爱听。中央领导能用“美女”这个老百姓的常用语,跟群众打招呼,给各级干部拉近干群距离,放了好样子。密切干群关系,要善于与群众交流,用老百姓的语言跟老百姓交流。

入基层与群众“无话可说”,说到底,人下基层,但心没赶上脚步,没能跟群众心贴心。倘若真的心系百姓关切,心忧基层甘苦,可说的话题一定很多。下基层多了,办实事解难题了,作风真的改了,干部才能跟老百姓“无话不说”,才能真正做到干群心连心。

“下深水”方能处出“真感情”。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按照四川省“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进村入户蹲点调研”的方式,一个人到内江市和甘孜州调研。他感受到: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只有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真正发现群众面临的问题。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画面朴实、情感真切,阐释着领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真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党员干部必须到群众中去,走进田间地头、走到村舍社区、走进车间厂房,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求真务实的行动、创新实干的毅力推动全社会跨越发展、加快发展。四川省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深入推进“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进村入户蹲点调研”,让领导干部下基层零“形式”化、去“官僚”化,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住一个炕头,在揭锅盖中了解民情,在田间地头中找准问题,从而在“下深水”处倾听群众的意愿心声,在脚下的泥土里建立与群众深厚感情。

“下深水”才能与群众在同一条板凳上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下基层‘形式’一次、‘官僚’一次,群众的心就被伤一次”的实情;“村里‘五多三缺’”的现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一些地方对农民的适度规模经营却支持甚少”的等现实问题,不是下乡调研“车成对、人成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所能查找到的,也不是总结中写写、会议上说说等“二手”或是“三手”信息能了解的,只有在脚踏实地的了解民声、听民意中,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上的心连心中,才能求得实情、听得真意,才能和群众真正“处”出感情来。

“下深水”才能与群众在同一个炕头上收获的不只是建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站在屋宇下才能够发现屋漏何方,置身民间才得以明察失政何处。四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真”为基,以“实”出发,以“干”为先,领导干部各驻一个村,用自身感受去了解农村现状,脚踏实地地做到“为民务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田间地头知人得失、在屋前巷后体察民情、在炕头灶间问民疾苦。让领导干部“辗转难眠”的实践,是真实践;让领导干部“少了应酬、多了踏实”的教育,是真收获。从而在收获工作、作风及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中,也构建着为民排解难题的宏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其实,若问房子漏不漏,住户最知道;政策好不好,百姓最清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让领导干部脚下沾满的泥土,映射出沉淀在心中的为民真情,让感情关系深化在田间地头,让作风转变在与群众的嘘寒问暖间。干部脚粘土,群众心不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只有把民情捧在手上,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群众才会把党员干部记在心中,在“深水处”去构建与民真感情,从而在党群一心、干群一心中凝聚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