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家风 说说家规 >开展活动集锦 >共产党员志愿者风采
晒晒家风 说说家规

勤俭持家 宽以待人

更新时间:2016-04-15 11:27:35
 

 

 

洛阳市环境保护局    阮方

谈起家风,有人认为,它是大户人家事,与一般百姓关系不大,如北齐的《颜氏家训》、北宋的《温公家范》、明朝的《家诫要言》、清朝的《治家格言》、近现代的《傅雷家书》等,这些让后人备受裨益家庭教育的著作均出自大家。但这是一种误解,文人虽重家风,但家风并不只是文人事。我们本农夫之家,和许多家庭一样,虽然没有成文专述的家训,但在潜移默化里也形成了自己的家风。

九十年代初期的农村,物资匮乏,生活清苦。记忆里,家里除了两季收获的小麦和水稻,以及价格低廉的柴薪,并无其他收入,生活贫苦。每日三餐多以咸菜和蔬菜为主,偶尔也只有在过年和家里来客人时沾下荤腥。所谓的荤腥,也只是几块盖在雪菜上的肥肉,来客人了才拿出来,等送走客人,余下的肉是不能吃的,要拿下来继续保存,以备下次再用。记得有一次,实在嘴馋,全然不顾母亲厨房里的告诫,趁着客人在,吃了一块,当时母亲也没好说什么,事后狠是一顿打,当时虽然疼在身上,却甜在心里,而由于狼吞虎咽也不知到底肉味何如,只觉好吃!

每年收入有限,除了日常开销外,其他的都用于我们哥俩的学习,当时并没有免费的义务教育,是需要缴学费的。我们穿的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这样能省下一些钱以他用。由于我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一年需要两到三双,而哥哥一年仅需一双,虽然妈妈也时常说我穿鞋“费”,但从没有责怪!身上穿的衣服,虽不及五六十年代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也差不太远。小学五年,身上背的书包,也是母亲缝制的布袋,偶尔也用酒的包装袋来提升下书包的档次,现在想来,山间上下学的那条路也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家里的粮食卖过后除了种子外,余下不多的是口粮。母亲每日做饭精打细算,时常做些野菜饼、南瓜粥等,以节省米面,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吃得很好,然而在当时条件下,可是为了糊口不饿肚子!在母亲勤俭的照料下,儿时的我们虽然过得清贫,但也健康快乐!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日子倒也富足起来,可以吃肉而不用考虑挨打,可以穿上漂亮鞋子,可以背上舒服的背包。日子虽然好过了,但是母亲节俭的风格没变,有条件种菜就不买菜,能吃蔬菜就不多吃肉,还是经常做杂粮野菜之类美食,穿便宜但得体的衣服,时间充足就不坐高铁等等,现在看来倒是蛮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节俭,仁厚是我家庭教育第二课。

儿时,生态条件好,有些农民伯伯农闲之时,会用自制的尼龙网笼,放以饵料,捉些泥鳅黄鳝去集市上卖,挣钱。记得有次,家门前稻田水沟围堰被踏坏,第二天稻田都干涸了,要知道,那几天稻苗正在扬花,缺水会影响产量!父亲虽然知道是谁,但没有说什么,只是重新做好围堰,再次蓄水。现在时常见诸报端,某某地讨饭人员月入过万等等,而小时候流浪汉却真切为生计逼迫。老家所在乡经常出没一讨饭者,因为不知道他的下一顿饱饭会在哪里在何时,每每当被我们称为“魏幺”的来,只要家里有,总会给他盛上满满一碗,保证他能吃饱

互联网时代,虽然社交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是钢筋混泥土却隔阂了人心,以往的邻里和谐也渐行渐远。岁月如梭,如今我们都已长大,哥哥也在天津安了家,母亲也经常去照看孙子。一同随母亲前往的,还有“宽以待人”。母亲有时去接送孩子,如果同一楼栋其他家孩子父母有事儿,母亲会一并接回,有时就会出现一道一婆婆追赶三四个孩子的场景,还有让他们慢些的吆喝声。有时,母亲炖了从老家带的土鸡汤,也会叩开隔壁邻居的门,送上一碗,起始隔壁邻居并不接受,母亲并不介意,防伪心理理当理解,依然叩门相送,三来五往,也就熟了,母亲有时会说,坦诚相待才是真正的邻居!母亲回老家后,邻居们还时常念叨母亲的好。

“俭以持家,宽以待人!”这是我的成长家庭教育,也是我现在秉持的良好生活习惯。现在社会,急功近利、攀比炫耀者众,而勤俭节约、宽厚待人的家风,让我的生活,虽不光鲜亮丽,却真实、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