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家风 说说家规 >开展活动集锦 >共产党员志愿者风采
晒晒家风 说说家规

今生,我和家风来场约定

更新时间:2016-04-18 12:06:19
 

洛阳市纪委办公室郑勇

   

我想和家风来场约定,不是一时兴起“作秀”,是一次独坐静思中感恩家风庇佑的党性锻炼。说实话,对于家风,我和许多普通家庭一样,虽在认识上有些模糊,却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虽没有岳母刺字、曾氏家训的悠久与光彩,却拥我有一个值得幸庆和自豪的“党员之家”,爷爷、父亲和我都是共产党员,有忠诚坚定的信念传承。萌发今生今世与家风来场约定的“冲动”,要从我的家事、长辈的故事写起。

我爷爷是民国九年人,当过长工,夜校脱盲,五O年入党,参与了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人民公社成立后,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挨过文革批斗,改革开放后,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抓生产抓劳动。父辈们都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小时候常听爷爷说:“我是闲不得,闲了就生病”。的确,爷爷直到去世前几天,还在开荒种地。现在每年回老家,看到杂草密长的荒山,就能想起爷爷开的那些荒地,随着时间推移,开挖出来的庄稼地如今又变成一片荒地,静静地躺在那里,只有那年年青的牛筋草、狗尾巴草、野艾蒿等在风中摇摆着诉说逝去的岁月,但爷爷的开荒精神一定会得到继承和永生。   

我父亲高小毕业,为能吃饱饭参军入伍,在部队能吃苦,不怕脏和累,敢跳下一人多深的便池掏粪,因表现积极于一九五九年入党、提干,转业后一直在乡镇工作。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父亲整天挽着裤腿,组织包干到户种植“试验田”,俨然一把庄稼好手,因“能干事”得到上下信任;发动全乡干部群众“大干100天”,翻山越岭拉电线、到处游说建市场,我的家乡是周围几个偏远乡第一个通上电、有集贸市场的。我印象深刻地记得,有人为庆祝结束“洋油”照明的日子,拿有的老人把卷好的旱烟往电灯泡上点的事来打趣:“那谁谁说,电灯泡这么亮,为啥点不燃烟呢”。如今,我每年会跟随日益年迈的父亲回乡探亲,看到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晚上对面山上星星闪烁的灯光,我就能想到父亲的好,内心深处为父辈们办的实事感到由衷自豪。

家长家短唠不完,长辈故事道不尽。像我这样一个普通党员之家,传承家风,其实是一种行动上的默默坚守,是一种具有党性特征的基因遗传,也是一种必须重视的政治责任。

和家风来场约定,就是守住信念,积极努力工作,把家风“顶起来”。一九六一年春,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我奶奶请木工打制一对水桶,把三天的口粮给了桶匠师傅吃,自己因过量饮食棕榈籽充饥中毒身亡,爷爷长期住在山下的大队部里,整天忙于集体工作,完全不知噩耗降临。我家是个“半边户”,父亲吃“国家粮”,对工作尽心尽力,母亲在家种地、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大小事务全靠她一人支撑,以至于小时候我们兄妹三人见到父亲,都有点“陌生感”“畏惧感”。从爷爷父亲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忠诚信念。作为党员干部,传承家风应当做到: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无论家事多么重要,都坚持立党为公,处理好公与私、大与小、先与后的关系,忠于职守,以“革命事业重于天”的情怀,把家风“顶起来”。

和家风来场约定,就是守住本分,切实躬身践行,把家风“做出来”。爷爷父亲缺少上学机会,虽然不太会断文识字、高谈阔论,但通情达理、心如明镜,虽然没有立碑传书、明文家训,却以自身行动代代相传、世世承袭。我知道,爷爷患有痛风病,有时疼得直冒汗仍坚持上山开荒,从来不说受不了,因为他坚信,庄稼人只有多种地,才能粮食满仓,不再饿死人。我也知道,在爷爷、外公、叔叔等亲人相继去世时,父亲没有及时告诉我,因为我身在远方,怕耽误我的工作。如今回想起来,都成了遗憾,可没遗憾的人生也不是完美的人生,家风也在生活的各种遗憾中形成,家风是做出来的。作为党员干部,传承家风应当做到: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坚持身教重于言教,以“涵养好作风、启迪下一代”的本分,把家风“做出来”。

和家风来场约定,就是守住规矩,传承优良传统,把家风“立起来”。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开始学会总结家庭,总结家教,总结家风。长辈们靠勤劳双手,不断创造和积累,使我家由茅草房变成小木房、大楼房,日子一天一天在变好;长辈们没有机会学文化,省吃俭用,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上学,坚信只有多读书,才会有出息;长辈们讲究诚信,在家孝敬长辈、尊老爱幼,信奉在外与人为善、吃点亏没什么等,长辈们缺少的只是课本知识,但身上绝不缺少传统文化。作为党员干部,传承家风应当做到:带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恪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坚持以勤持家、以学兴家、以廉正家、以规立家,以家庭和谐涵养和厚植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以“做事先做人”的态度,把家风“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