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家风 说说家规 >开展活动集锦 >共产党员志愿者风采
晒晒家风 说说家规

关于家风关于家

更新时间:2016-03-08 19:35:08
 

洛阳市地税局 徐曦

对“家风”的理解,每个人认识不同,感受不同。就说我吧,听到这么“高大上”的词肃然起敬,联想到“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杨门忠烈”这些流芳百世的历史典故。但和自己放在一起,还是觉得有点牵强。我们家连家谱都没有,最远的记忆也就到爷爷、姥姥为止,而老一辈人生的大部分还在为温饱奔波犯愁,确实没有在树立什么样的“家风家训”上做过停留。如果说沾点边,那接地气的老理儿、大白话还是有的,相比之下,我更想和大家聊聊这方面的话题,聊聊家。记得我姥姥就喜欢说“三条道,走中间,中间是正道”、“有智吃智没智吃力”、“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她不识字,这些话我想也是听着祖辈学说的。我爷爷就不同了,1917年出生,读了九年的私塾,在那个年代,至少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吧,在村里屈指可数,做的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所以划成份那会儿,我爷果断地把“中农”改成“贫农”,如果以“诚实守信”的家风来评判,这样做肯定不妥,但从特殊背景下保全生计来讲,这样做又最稳妥。前年我爷爷去世,享年97岁,安葬后,我有感而发在微信里写了篇短文,怀念了爷爷的生平,因为没有朝夕生活在一起,拼凑的也只是一份记忆。

到了父母这一代,才是对我最具影响力和渗透力的。最近朋友圈有篇文章比较火:“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讲到人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长大以后,自己结婚组建的家,文章把第一个家庭叫做“原生家庭”。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一生,在原生家庭里经历的所有,正确的、错误的、好的、不好的,会原音重现一般地复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因此,作为父母,你要明白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现在的生活就是重新创造的过程,过去你经历的不对的事情,不要再坚持下去,过去好的经验也一定要传承下来,至少不给自己、不给自己的下一代留有遗憾。说到这儿,总结一下我对 “家风”的理解,“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和习惯的养成”,我感觉算作“家规”更贴切些。还是以自己为例,我妈过去在医院工作,讲卫生是必须的,我爸农村娃出身,虽然有我爷罩着改成“贫农”,但在以吃饱为第一要务的家庭氛围里,卫生习惯着实不敢恭维,他们俩这两种习惯的博弈我从小司空见惯,不过最终妈妈的影响对我占据主导,原因很简单,我几乎是拴在妈妈身上长大的,我妈上夜班也带着我,我爸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他留给我童年的印象不仅烟吸的凶,脾气也凶,在还不知道“敬”的年岁,我对他就有了“怕”。

除了卫生习惯外,在照顾家人方面,我受我妈的影响也最深。我看到她为了照顾姥姥所做的一切,当姥姥病情恶化,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成宿成宿不睡觉,不停地叫我妈的名字,我妈仍不遗余力地做着她能做的一切,灌肠、翻身、抹褥疮、洗尿片,因为姥姥的床是中间有洞的那种,每次更换被褥我妈都要先躺下试试软和不软和,再让我姥睡......,在姥姥走的那一年,我生下女儿,我妈打起12分的精神开始照顾孩子,女儿刚过一岁,我爸突然又病倒,自那儿以后的很长时间,我觉得我们家整个氛围都不好了,行动不便又好面子的爸爸在家憋了三年不出门,错过了最佳康复期,妈妈操劳过度身心憔悴,而我的人生骤然多了一个词“焦虑”。确是如此,想想31岁之前,我从没为自己是独生子女焦虑过、从没为怎么兼顾工作和生活焦虑过、从没为怎么哄父母开心焦虑过、从没为怎么做好一顿饭焦虑过、从没为找不到人生的平衡点焦虑过......总之就是各种焦虑、各种不安,但生活没有空格键,只会推着你向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所有问题都只是时间问题。走过六年再看我,从饭来张口桌上请,到煎炒烹炸样样行,完胜六年前的自己。虽然现在妈妈也正在接受干扰素治疗,身体各项指标下降敏感易怒,但相比以往,我强大了很多,可以井然有序地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没什么自己的时间,虽然日子单一重复,但从心里已摆脱焦虑的困扰,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并且相信,这已是最好的结果,从依赖父母、到被父母依赖,我只不过比别人来的要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