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读书 、积累与创作

更新时间:2013-06-24 16:04:25
一、读书
读书的意义从客观上说是社会的需要。从主观上说,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修养来源于读书,来源于积累。如果书读得多了,自然个人的艺术修养很高,就会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所帮助。如斯琴高娃写的《我演虎妞》,该文前面分析了他即将要变成剧中的那个又丑又老的老处女——虎妞的性格特征之后她写道:“我是搞舞蹈出身的,知道什么样的姿态美,什么样子有风度,但这一切对虎妞全用不上,她是无所谓形体美的,她举止粗俗。于是我找到了全身松松垮垮泄哩咣当的女光棍形象来作为虎妞的基本体态。给祥子灌酒那场戏,我采取了稍加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一个变态女人的变态心理。虎妞是个三十七八岁还找不到男人的又丑又老的老处女。作为一个女人她渴望着爱,醉意使她在祥子面前忘乎所以。她不可能像交际花那样逢场作戏,也不必像大家闺秀那样居高临下,或者像小家碧玉那样羞羞答答,更没有知识分子女性那样深沉风雅。你觉得我的理解和处理行吗?
——1982103《中国青年报》星期天刊
今天,该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
我觉得在今天读书,并且欲使读书有所收获,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更新观念。
过去我们都知道这个成语:“开卷有益”,可在今天就不一定合适了,放之于今天而不准了,就不一定是真理了。为什么?今天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呈现一种爆炸式地增长,知识个更新的速度惊人,新知识新名词铺天盖地,让人防不胜防,在这种形势下,你敢随随便便地开卷吗?开卷不一定有益,说不定还会有害呢?所以要更新观念。开卷有益,是有条件的,看你开的是什么卷,跟你有关还是无关?
第二,要有针对性。

  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当然要读与文学相关的书籍,这就叫有针对性。比如最基本的要读《文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发生发展论、构成论、创作论、鉴赏论五个部分内容。(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的特点、从美的效果来写美)

要读中外文学史、这里包括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如果对有些作品理解不深入,还要读相关的评论性的文字,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这些都是专业以内的必读书目,其次还要多看一些本专业以外的书目。这样做一是为了休息,二是也可以开阔眼界。鲁迅曾经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抵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无相干的书,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理科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鲁迅小说里的知识性是极其丰富的。以《呐喊》、《彷徨》为例,他写鲁镇的各种人情风俗,简直象一个民俗学家,他写孔已己、祥林嫂、康大叔等人的衣着服饰,抵得上一个裁剪大师;他写故乡的蓝天、碧海、金月、沙地,不亚于一个高明的画家;他写阿Q在土谷祠里的思想变化和一颦一笑又成了心理学家;他写狂人的变态心理又何尝不是一个精神病学专家呢?(《鲁迅小说的知识运用》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这都得益于他曾经学过医学而后弃医从文的经历。我们强调多读书,但一定要有个顺序,应该是先专而后广。有一则趣味联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清末的《滑稽联话》记载:“某塾师与某医生为知交。一日席间,互相对对,医生之对甚趣。兹节录如下:

塾师曰:碧桃万树柳千丝,

医生曰:红枣二枚姜一片。

塾师曰:避暑最宜深竹院,

医生曰:伤风应用小柴胡。

塾师曰:丹桂飘香遍漫三千界,

医生曰:梧桐籽大每服四十丸。

可谓语不离宗矣。”

第三、还应读一些理论书籍。
哲学、读哲学书籍,你才能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式逻辑、读形式逻辑才能使你的思维更清晰,才知道什么叫演绎法,什么叫归纳法;读美学你才能区分清楚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艺术美,什么是形式美等,甚至读诗歌,你才能感到诗歌是最精致的文学形式。能读原著更好,因为要读懂原著很费时费力的。如不能读原著就读现代的理论家对原著的解读。
二、积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都说的是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意思。读书或工作中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逸闻趣事,或笑话幽默,或新颖知识,随时都可成为可资借鉴、拿来为我所用的资料或素材。再者因为成年人上了年纪,记忆力减退,今天学过的东西到第二天就忘了,所以但凡在读书或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有用的材料是最好及时地将它们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著名教育家、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徐特立曾对青年学生说过这样的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契科夫的《邻居集》、肖洛姆·阿莱汉姆《后娘的词汇》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人物语言、观察生活细节的手抄本。其实,作笔记的好处是很多的,它不仅是收集材料、积累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好方法。因为作笔记的过程中,必定要对材料进行咀嚼、消化,反复进行思考。所以它可以促使人学得透,记得牢。我曾经在洛阳日报发表过一篇知识小品文:“拆字法趣谈”,就是在根据不同时期积累的材料连缀而成的。上大学的时候,看《滑稽联话》这本书记载:“对句有以文字分合见巧者。某书记载陈元孝与梁药亭诸公,夜饮唱酬。以“‘夕夕良会’对‘人人夜游’。又以‘此木为山山’对‘因火成夕夕’。”“或有以‘人曾为人弗可以成’对‘女卑曰女又不妨称’洵巧对也。”学两汉文学时,汉代民歌里有这样一首“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后来学宋词时,读到吴文英的一首《唐多令》开头是这样写的:“何处合成,离人心上秋”两句,巧妙地将“愁”字上下两半拆成“秋”和“心”,又在“心”之前加上“离人”以点明这个秋意的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一下子就把全词的主旨拎了出来,愁从何来?是潇潇的秋意,还是眷眷的离情?两者都有。自然季节的变化和词人心理状态的起伏,水乳交融。也属拆字,就给记下来了。再后来到洛阳工作以后,从报纸上看到有个经常写稿的人取了个笔名叫“何可人”,很是有趣,加上以前碰到过的老舍的名字——庆春,字舍予。心里忽然产生一种灵感,何不把它们连在一起,构成一篇知识小品文呢?

     那么,哪些文字才是应该记录下来的呢?或者说积累的内容有什么标准吗?我觉得有四点:1)要新鲜。所谓新鲜的内容是指那些自己从未见过的,让人看了忽然眼前一亮的文字。比如山东作家王润滋在小说《卖蟹》里形容一个俗不可耐的男人的脸由于保养得法而光鲜无比时,用了一句比喻:“他那白皙的脸上没有一道皱纹,象刚出锅的馒头。”这个比喻且不说跟人物性格的关系多么贴切,单是这个比喻就够吸引人的了,“刚出锅的馒头”是个什么印象呢?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又白、又光、还软和呢,一下子就把那人的脸庞的色泽、光洁度和手感都给写出来了。诗人叶延滨有两句诗:

“穷山沟最富裕的东西是长长的夜,穷乡亲最美好的享受是早早地睡。”前一句是写十年动乱期间农村物质生活的贫困,后一句是写精神生活的乏味。这两句合起来就把十年动乱期间整个中国农村的全部社会生活都给概括进去了。2)富有哲理的内容。富有哲理的句子都是经过了人类多少年的实践检验才总结出来的句子,读这些句子会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例如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再如:《寻觅》。

在茫茫的沙滩

我寻觅贝壳

结果碰见一堆卵石

 

在古老的深山

我寻觅珍珠

却发现粒粒种子

 

在荒芜的田埂

我寻觅收获

只看到一块处女地

 

我把卵石铺在脚下

我把种子揣在怀中

果断地走向希望的原野

 

还有北岛的《回答》起首两句以悖论式的警句就把十年动乱时期的那个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不正常的年代一下子给写出来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若从规范语言的角度看,在这么一个短距离内,出现两个相同的字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式名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合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及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亡的。 
   
接者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与前一句紧密地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说「高尚」是「墓志铭」,「墓志铭」是指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的原因。 
    
如结合第一及第二诗行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怎么样的世界呢?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负面的评价。 

  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着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着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3)要有知识性。成年人学习本身就是要汲取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这类介绍知识的文章或文字要随时记录下来,比如古时年龄的代称、下海的由来、黑匣子、各种节气、民俗的来历等诸如此类的小知识,遇到报刊杂志有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花点时间作点记录。

4)要有趣味性。人们每天除了工作、生活、学习之外还要娱乐,娱乐应该做高雅的娱乐,那就要多积累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小笑话来调剂生活。趣味性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方式之趣,有词语之趣,有标点之趣,有数字之趣,更有文字排列之趣等等,不一而足,我们分别加以介绍。比如:方式之趣:

禁止讲长话,各国有奇术

冗长的发言,罗嗦的话语,令人生厌,人们便想出一些制止冗长发言的妙法。

因此在美国南方人的聚会上,发言者要手握一块冰,讲多久就握多久。在南非的一些部落里,发言者需独脚站立,如果另一只脚着地了,就得自动停止发言。英国肯特的一个俱乐部,专门给发言者制作了大型面具,一条与电钟相联结的长舌从口中伸出。发言开始,长舌同时摆动,到第八分钟时,面具上的一只眼睛会自动一眨,提醒发言该结束了。如果发言者继续滔滔不绝地多讲了两分钟,巧妙的装置就会把整个房间的电源切断。

——《青年文摘》1984年第8

语词之趣:

叶剑英同志五十年代写的一首小令,题为“会场扫描”,词牌是“调笑令”,抄录如下:头重,头重,四个小时听众,腰斜眼伤肠饥,左手频看时计,时计,时计,有点猿心马意。

叶帅的词,把会海横流的直接后果,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请看,听众被四个小时的会议,折腾得头脑昏昏,腾云驾雾,腰酸背疼,睡眼朦胧,饥肠辘轳。在欲坐不安,欲出不能的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三番两次地看着手表,一心盘算何时散会。听众虽身在会场,却心猿意马,坐立不安。这首词看来是调笑,是嘲讽,实际则词近旨远,语重心长,寄希望于会风的改革者。

标点之趣: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据说纪晓岚为慈禧题扇面,匆忙中忘记了一个字:“间”。后来纪晓岚将它顺势改成了一首宋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数字之趣:

卓文君巧复家书的故事更为有趣:

司马相如当年去长安考取功名后,就想抛弃原配妻子卓文君,可是没有过硬的理由,于是就想以怪招:给卓文君写一封怪诞的书信来难为卓文君,以成口实。卓文君打开信一看,竟然没有一个字,只是两行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聪明的卓文君即刻就明白了司马相如的用意,于是也趁着他的书信上的数字给他连成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抒情诗: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言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唤丫鬟。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栏。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燃香祭祖问苍天,六月三伏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端阳想起有情白娘偏遇无情小许官,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啊郎,巴不得二一世你做女来我为男!

古时有一个秀才赴京赶考,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京城,可届时已晚。秀才苦苦哀求,主考官为试其才,让他从一到十,然后从十到一,做一幅对联。这秀才还果真满腹经纶,只见他略思片刻,便答道:一叶扁舟,坐了两三个骚客,启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考中!

写作技巧之趣:

一家富贵人家给老太太过寿,席间请一个秀才写诗助兴。秀才先写了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家人一听,怎么说话呢?大惊失色。接着秀才又接了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一家人又破涕为笑。第三句:“养的儿子都是贼,”又气得要命,但还在等着下句呢。“偷来蟠桃奉至亲!”这个秀才身怀绝技,敢于在这样喜庆的场合不慌不忙,张弛有度,造成了一惊一喜,起伏有致的效果,用的是所谓“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第二则是有个乡下人文章了得,但他却不直说,故意绕个弯子来说“天下文章数俺乡,俺乡文章数俺庄,俺庄文章数俺哥,俺给俺哥改文章。”这样的手法叫“层层铺垫”。

诗句排列之趣: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起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起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总之,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知识营养,积累生活情趣,积累写作技巧,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作或写作

创作或写作,其实就是将自己久压心头的感受用语言予以发表,宣泄出来。可是在这个宣泄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环节需要注意的。比如思考,(多思)想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如何表达得顺畅、准确。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读书和积累,肯定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看的不少了,记的也不少了,闲暇之时泡上一杯茶水拿出平时记录的材料笔记本,翻翻看看,再多少进行点思考,看看我记录的资料有没有曾经触动内心的激动之处。如果有,就及时地把它写下来。这就慢慢地进入写作阶段了。要说创作,应当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工作。我们目前还不敢这样说。只能说是“为生命书写几页美好的文字罢了。”(裘约克语)我有时候喜欢看别人的名字,有些人名是蛮有趣的。有些名人的名字比如“降大任”“王朝闻”“郭沫若”“苗得雨”“牛得草”“马识途”“金克木”“曹禺”“舒舍予”等,后来我琢磨成一篇《起名号的方式》的小品文,总结了起名号的方式有什么典故式、纪念式、会意式、拆字式等,也发表在《洛阳日报》上了。

再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有两句诗,那是非常有名的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中因为王维谙熟音律的缘故,将那自然之景色、诗歌之意境与这两句诗的发音之妙完美地融合无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著名的关于练字的例子,到底哪个“敲”字为何就比“推”字好呢?

经过思考,终于想明白了,有三点好处:其一,写出了环境的真实。寺院历来是所谓净土、净界,夜间寺院的大门应是关上的,而不是虚掩,那么月下归僧自然是敲门而不是推门;其二,创造出了优美的意境。从诗歌的意境上说,出一“敲”字便于万籁俱寂之中传出了声音,使得诗的意境静中有动,景中有声,耐人寻味。其三符合诗歌创作的规律。《严沧浪诗话》中强调“下字贵响”。“敲”字的韵母中韵腹是“a”,它是舌面前、高、圆唇的元音,发音时口腔张大,十分洪亮;而“推”字的韵腹是“u”,它属于舌面后、半高、不圆唇的元音,发音时口腔半闭,舌头后缩,当然不响亮。所以用“敲”字比“推”字好。

如果是写小说,你就必须要懂得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要求。

小说中人物语言的要求是个性化。这个要求是由文学的个性化规律决定的。文学创作的产品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求不同。文学的产品追求的是个性化,工业产品追求的是标准化。语言是作家创作的工具和媒介,当然必须服从文学个性化规律的要求。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是人物,文学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最明显地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面。具体地说:

⑴、要符合人物的出身经历和职业。古书曾记载一个“吟雪联句”的故事:一天大雪纷纷,富翁、商人、秀才因为下雪同到一个庙中避雪。其中有人提议面对雪景,即兴吟诗。商人肚子里墨水不多,却像附庸风雅,便先拣了最容易的吟道:“大雪纷纷落地”,秀才从十年寒窗苦读中学会了歌功颂德的本领,摇头晃脑地接上一句“此乃皇家瑞气”,富翁虽然有钱,此刻却正憋得脸红脖子粗,嘴里嘟囔着说:“再下三年何妨?”这时,早气坏了屋檐下的一个乞丐,冲着富翁怒吼一声:“放你娘的狗屁。”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出身儒生他一辈子接触的都是充满了“之乎者也”的旧书,所以他在跟孩子们说话时,也夹杂着“多乎哉,不多也”这样的话。

契科夫曾写过一个军官谈恋爱,他带着军人的口吻说:“爱情这东西真厉害,连大炮都轰不跨的。”

2、要符合人物的地位、教养。《红楼梦》写刘姥姥到荣国府“打抽丰”,王熙凤先说了一大篇“大有大的难处”的话后,又给了二十两银子。书里这样写刘姥姥的语言: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理便突突地跳,后来又听说给她二十两,喜得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哎,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您老把跟汗毛也比我们的腰粗呢!”这种讨好人的粗鄙的话,是符合缺乏教养又老于世故的贫苦老妪刘姥姥的低下地位的。

当年陈毅市长看电影《渡江侦察记》看到吴老贵出发前穿上“渡江胜利鞋”,说是“他爱人给做的”时,曾说“这个细节很好,但有点不大舒服,是不是可以改成‘我的老伴儿’或者通俗一点就是‘老婆’,生活一点就说‘小孩儿他妈’不是更艺术一点吗?”这样一改就合乎吴老贵这个淳朴农民普通一兵的身份和性格了。

3、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有着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次,村里的符癞子想调戏在村里最美的姑娘盛淑君。盛淑君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施行退兵之计以摆脱纠缠。假装答应他第二天早晨在村口大松树下约会。结果盛淑君和她的女伴骑在树上用雨点般的松球和泥团警告了符癞子。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盛淑君的男朋友憨直古板的村团支部书记陈大春找她谈话,质问她为什么要打符癞子。盛淑君羞于出口,又怕引起误会,所以始终说不出过硬的理由来。在这情况下,陈大春生气了:“你这样调皮,这样不成器,一点也不顾及群众影响,还想入团呢,哼!”陈大春用粗大的右手在桌面上轻轻一放,就拍出了不小的声响:“放心吧,团会要你的!”陈大春说完这话,站起身来,大步走出了房间。盛淑君听了他最后的话,心里着急,连忙转身跑出房间,扯起她那嘶哑的喉咙,慌忙叫道:

“团支书,大春同志,大春!”

同一个大春,为什么会在盛淑君的嘴里出现三个不同的称谓呢?原来这简单的一句话,是盛淑君在这顷刻之间的复杂心理活动的真实流露。

再比如要注意细节的运用。细节描写的特点是“细”,正因为其“细”,才能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眉中灵魂毕显,在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个性尽出。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属于同一类型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尽管有其共同的一面,但读起来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究其原因,将这种同一类型中的不同性格区别开来的手段就是一些细节的运用和描写。比如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三个著名的吝啬鬼: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老头。严监生的吝啬,突出地表现在他吝啬得那么顽固。泼留希金的吝啬,突出地表现在吝啬得盲目。葛朗台老头的吝啬,突出地表现在他吝啬得那么疯狂。

总之,读书是创作的基础,积累是创作的手段。多读,开阔知识视野;多记,积累知识光点;多想,沟通知识联系;多写,收获知识乐趣。
 
 

会议结束时即兴演讲的两个特点

大凡会议在即将结束的时候,往往都有主持人一两分钟的即兴演讲,或对会议内容有所概括,或对会后工作有所布置,或对来宾表示感谢,特别是对被邀请来的上级领导或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做了有关的讲话或报告之后,这种即兴演讲就显得更为必要。这种会议结束时的即兴演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若即若离。

我们认为,这里的“即”是指即兴演讲者应根据当场会议的内容、感受、气氛等因素而起兴。换言之,即兴演讲的内容应来源于演讲者对会议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离”则是指即兴演讲的内容不能是会议内容的简单再现,而应当对会议内容有所补充或阐发,要有点睛之语。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特点的话,那就是即兴演讲要“源于会议,高于会议”,使与会者听后感到既不是对会议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离题万里的任意拔高。如果过分地“即”,讲者徒费口舌,听者也索然无味;如果过分地“离”,讲者亦恐难以起兴。即使兴起,听者也必定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者何。所以,要准确地把握“若即若离”这一特点。19885月,全国秘书学研究会在安徽省的黄山市召开。开幕式上,黄山市吴副市长讲话后,王千弓会长的即兴演讲就非常精彩,很好地体现了“若即若离”的特点。他说:“在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上,黄山市吴市长给我们介绍了黄山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使我们了解到黄山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相信,有吴市长这样的好领导,有黄山市勤劳智慧的好市民,一定能够把黄山市建设得更加美好。同时,有吴市长及黄山市对我们学会的大力支持,我们相信大会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黄山市吴副市长一个多小时的讲话内容:欢迎来黄山市开会;黄山市的建制沿革;风土人情;志士仁人;名胜古迹等被王千弓会长用“历史、现状和未来”一句话作了高度的概括,紧接着又把黄山市与这次会议联系在一起,做了令人振奋的展望,不愧为精彩的即兴演讲。

其二、短小精悍。

这一特点是从形式上与上述特点相适应的。因为即兴演讲往往都安排在会议即将结束之前,与会者在会场坚持了几个小时之后急迫难耐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有些会议的即兴演讲安排在会议中间,而即兴的“即”字也决定了不可能做长篇大论的发言,精彩的即兴演讲大都是短小精悍的。如:在洛阳市民盟主办的洛浦美术学校1987年大专班开学典礼上,主持人邀请我校文史美术系主任简梧秋同志做即兴发言。他略加思索,脱口而出:“今天洛浦美校举行首届大专班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洛阳大学文史美术系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其次,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两校为发展洛阳的美术事业成为合作的伙伴、竞争的对手。我本人愿意在合作与竞争中甘作牵线人、铺路石!”

要做好会议结束时的即兴演讲,演讲者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必须从会议一开始就做个有心人,认真听,用心记,在边听边记的同时,还应边分析、边判断,及时地把自己当场产生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这样,即兴演讲时就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

其次,要打好腹稿。在上述基础上,演讲者要善于把在会议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组合好,或层层深入,或并驾齐驱,以便在演讲时有所遵循,而不致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再次,平时要注意锻炼提高自己的辞采修养。即兴演讲要求若即若离、短小精悍,要有点睛之语,辞采修养很好的人做了即兴演讲之后,不仅会为会议内容平添几分色彩,而且这即兴演讲本身又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19844月牡丹花会时,洛阳师专邀请北大中文系吴小如教授作了《从文字到文学》的学术报告。会后叶鹏校长作了即兴演讲,他说:“听了教授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教授报告的内容,是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是对祖国文学艺术的热爱,更是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叶鹏校长先对吴小如教授的报告内容作了总的概括,接着用三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地阐发了教授学术报告的重要意义,使与会者深受鼓舞。

         ——《演讲与口才》19953  张铭

 

诗人毛泽东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沉思
便有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轻易不吟诗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吟出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