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室机要交通站一科 刘 涛
我出生在鲁东南的一个小山村,全村总共70余户人家,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村仍然是全县最落后的几个村之一。我的父亲是家中的长子,读到初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在那个年代也属于出去见过“大世面”的人;我的母亲上过高中,在人民公社时期做过短暂的民办代课教师,一度被乡亲们尊称“知识分子”。父亲生性倔强寡言,即便是对家中独苗的我,也少有温言暖语,他更习惯于用实际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大约主要遗传了父亲的性格。
印象中,我家没有成文的家风,没有言传,只有身教。父亲以他为人处世的正直和忠厚,烙印成我幼年时行为的榜样,进而影响到我的人生。
父亲退伍后,被安排到镇上的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那时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开始实施,抓得不是很紧。但在有了我之后,他坚决地要我妈做了绝育手术。小时候,每当看到身边的小伙伴有兄弟姐妹可以一起玩耍戏嘻时,我都会忍不住央求爸妈再给我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但父亲给我的答复是“我就是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去要求别人?”。这是自懂事起,父亲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这一课,也让我树立了人生的第一个信条:“正人必先正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亲有着明确的是非界限和刚正不阿的性格,我想也许是那个时代经历部队磨炼的痕迹。遗憾的是,他的这种性格在改革开放后的地方慢慢失去了市场。因为敢于代表群众当面提出不同意见,他被单位领导所疏远,先后从计生办被“发配”到镇里的糖果厂、副食品加工厂,最终被“遣返”回村,重新成了一个农民。为此,母亲经常与父亲争吵,在母亲排山倒海的诘问之下,父亲只有一句话来据守“我认为对的,我就一定会坚持。我也不会因为那么一点小恩小惠就昧了自己的良心!”。在那些争吵中,我虽然也恼恨于父亲的不懂变通,但更折服于父亲的正直。他在计生委工作时,我成为独生子;他在糖果厂工作时,我没吃到一粒不花钱的糖;他在副食品加工厂工作时,我们家也没用过免费的酱油、醋。这就是父亲的原则,也正是这些生冷的原则让父亲坐得正、行得直,不愧天地良心,在我幼小心灵中树立起了“硬汉”的形象。这一经历也让我一生铭记:原则是用来坚守的,不是用来变通的。
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六个兄弟姊妹,记忆中父亲除了成家这件事之外,其余的事都让着下面的姑姑、叔叔。所有出力的活儿都是他先做榜样,所有吃亏的事儿都有他的份儿,而且他对兄弟姊妹的“让”不带任何目的性,他认为这种“让”是当哥哥天经地义应该做的,没必要让弟弟、妹妹们因此而感动或感激。因为这种“让”通常是父亲默默付出的,兄弟姊妹们并不知情,所以他在兄弟姐妹中并不具有想像中的威望。母亲埋怨父亲“让就让吧,谁让你是家里的老大呢。但至少你得让他们知道你在让他们吧?”父亲回答“对自己的兄弟姊妹,你还要求回报吗?”。对家人如此,对朋友也如此。他的一个朋友因车祸摔断了腿,手术的钱凑不起,找他借钱,他把家里仅有的一万块钱都拿了出来。这一借就是四、五年,这期间为了我上大学的费用,他东拼西借,楞是没开口要那个朋友还钱。我问他为啥,他说“人家不还肯定就是有难处,有了自然就还了”。后来,他的朋友来还钱时知道了这件事,流着眼泪说“这事儿,我记一辈子!”。这些事儿让我明白:那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是真付出,那种困难之中的坚守才是真性情。
如今,我也为人父,除了希望女儿健康、聪明、活泼之外,我想也以父亲的方式影响我的女儿,以正直立命,以忠厚传家。
上一篇:父亲的“红手印”下一篇:家训四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