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赵丽华
家风,是一个家庭风格的传承和品质的凝聚;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的一种精神、品德以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家风,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中。家风无言,却有着无声的力量,滋润心灵,培养美德。我们的家风是:“常怀感恩之心、勇于承担责任、诚实守信做人、处处奉献爱心。”下面我就谈谈作为一位母亲,我平日里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把我和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画面和各位重温片刻。
故事一:感恩的心
常言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方法。平时和家人在一起时,我会把帮父母洗衣、做饭、做家务,帮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做之事,逢年过节以孝为先,给长辈买衣服、送礼物,做这些事情我都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共同参与参谋该送什么礼物合适。即便双方父母都不在洛阳,我们也会通过网购等形式送去我们的孝心,让长辈感受到温暖。记得前年5月份,我在中青班学习,妈妈来洛阳帮我照顾孩子,恰逢遇到过“母亲节”,孩子一大早跑出去,买了两大束康乃馨回来,我问也为什么买两束,孩子的回答是:“买花时想到,妈妈是母亲,外婆也是母亲呀,所以就买了两束,一束送妈妈、一束送外婆。”我和妈妈都特别感动。
故事二:诚实守信
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上小学时,孩子因为贪玩、自我约束力差,原本每天下午放学后到琴房练琴,有一次,连续3天没去琴房练琴老师才打电话来询问情况。但孩子每天回家的时间和平时练琴的时间几乎没有区别,问他练琴情况他回答的也很淡定。我和我的爱人也没有任何怀疑。等到老师挂了电话,想到被孩子欺骗,心里的火瞬间就要爆发。等孩子进门,我爱人问他练琴情况他依然回答的很淡定,让我们丝毫看不出破绽,我爱人的火没有压住,一耳光直接打到孩子脸上,五个指印在孩子的小脸上很快就显现出来,孩子当时被打懵了,接着让孩子面壁思过。我当时也很心疼,觉得爱人的方法不妥,但已经打了,我必须要和爱人站在同一战线上,并且要让孩子知道,这是撒谎、不诚实付出的代价。晚饭后,我又给孩子讲了很多关于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和小故事,让孩子知道自己真的是错了,从此,孩子再也没有对我们撒过谎。
故事三:学会负责任,勇于承担的责任
小舟之所以能够横渡大江,是因为它有载人送客的责任;蒲公英之所以能够漫天飞翔,是因为它有传播未来的责任;蜗牛之所以能够坚持上爬,是因为他有对自己永不言弃的责任。而如今,社会中有些人却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也不断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从小要敢于承担责任,我经常会让他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去接孩子,总是能看到孩子的书包背在家长的身上,而孩子两手空空什么也不拿。询问那些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已背书包?家长的回答令我很不解,“书包沉,孩子拿不动”,一个小小的书包能沉到哪里去,孩子是去上学,书包就应该自己承担。这个也不让孩子拿,那个也不让孩子干,看似好像是关心孩子,其实你们却忽略了孩子本应自已承担的一些事,这样娇惯下去,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怎能知道感恩?又怎能知道担当?还有一件事就是做为家长每天晚上要受老师之命给孩子检查家庭作业,时间久了,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觉得检查作业就是家长的事,后来,我就和老师沟通,不再负责检查孩子的作业,作为学生他应该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做错了又检查不出来,他就要接受抄错的惩罚。这也是让他承担责任最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故事四:生活处处献爱心
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一颗爱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平时上街,只要看到那些身体有残疾在街边乞讨的人,我都会鼓励孩子去献上自己一份微薄的爱心。每年冬天,都会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衣服。汶川大地震时,我和爱人向灾区捐款5000元。孩子当时只有7岁,从新闻里看到官兵们从废虚里救出的孩子和一个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孩子的眼眶湿润了,正好实验小学组织捐款,孩子对我说:“妈妈,我想给汶川灾区捐100块钱,行吗?”因为,当时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他对钱还没有概念,只知道100元就是最大、最多的。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孩子当时在学校捐的也是最多的,被实验小学评为“爱心小标兵”。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组建一个家庭,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共同经营,这种经营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更多的还是强调精神上的:诸如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坦诚相待,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只有继承这种光荣的传统才能把家庭生活过的更加幸福美满。
我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种坦荡的胸襟,不管周围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变的是自己一如既往的追求,纵使不能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也要如大雁一般拥有翱翔的天地。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上一篇:老人先吃不能忘下一篇:母亲才是真正的“中国好长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