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园林局 柴晓红
小时候,我对家风没有什么直观的体会和了解,直到走进了江苏一户普通却又不普通的农家——我爱人的老家。才对我的家风有了直观的理解和感悟。
九五年结婚后,我随爱人一同回江苏南通老家,在祭拜父母时,我看到堂屋中有一匾额,上书“四知堂”。我很好奇,就问我爱人这是什么意思,我爱人说,所谓“四知堂”,就是知礼、知勤、知耻、知足。这是我们家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家风。当时,我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几次回老家之后,随着与家人接触的增多,对家人家事的了解,我终于知晓了四知堂的含义,而这四知堂传达出的精神,也影响了我这二十年的工作和生活。
知礼家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爱人家的礼,最初在我看来有些奇怪。在他家,我发现一个现象:他们称呼嫂子为姐,称呼姐夫为哥。这大概可以算作一种另类的礼节,一种构筑在浓厚亲情上的尊敬与亲近。在这种礼节的熏陶和培养下,虽然父母不在了,兄弟四人却总是在一起,谈笑,做饭,吃饭,打扫卫生,干农活,县城采购……所有行为都是那么亲热、坦荡、自然,不分彼此。大哥是位残疾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加之身体缺憾,故未曾婚娶。他一直吃住在二哥家,这么多年过去了,家里人照顾他堪称无微不至,一家人几乎从未闹过别扭或产生什么隔阂,始终其乐融融。大哥收养的女儿,称为二哥二嫂为父亲母亲,称呼三哥三嫂为干爹干妈,家里人都视她如己出。这些年来,一家人和谐相处,互相帮扶,无私奉献,不计索取,生活也是越过越好。
知勤俭作。二嫂是一位标准的农村妇女,虽然不识字,但是她孝敬父母,勤劳能干,是家中操持家务的顶梁柱。二哥是位木匠,常年在外劳作,大哥又是残疾。家里喂着猪,养着鸡,还有五六亩责任田,二嫂经常是忙完地里,忙家里,每天晚上临睡时,她总是那么憔悴,但是每当大哥二哥表达出一丁点要帮她的意愿时,她却说不累,不累,你们忙你们的。其实哪有不累的,农活或是外出赚钱,一家人有主内有主外,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都在为这个家做着贡献。父母刚去世时,家里的条件非常艰苦,但经过十多年勤劳的工作以及家里人的共同的打拼,日子越过越好,盖了楼房,买了家电,置办了汽车,条件比许多城里人都要好上不少。日子虽然好了,一家人却从来没有忘记俭仆的作风,二哥二嫂只有在出门看亲戚和过年过节时,才会主动穿上好一点的衣服,平时所穿的那些都是比较破旧的工作服。他们吃饭也不太讲究,鲜少去县城“下馆子”,大多自己做饭,食材也大都是地里自产的蔬菜水果。我相信,家里的日子在这种勤俭作风的保障下,将会更上一层楼的!
知耻莫为。我没见过我的公婆,我的公公上过四年私塾,参加过抗日战争,一生足够辉煌,但上天却不曾给他以厚待,到了晚年,他的身体不是太好,加上孩子多,每年干完农活,非但拿不到钱,还得倒贴。但是他教育他的子女,不好的事情不要做,人在做天在看,如果你伤害了别人,老天爷会让你遭到应有的报应。二姐五岁那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我的婆婆提着从公社食堂打来的半筒稀粥,在离家不到五十米的地方,看着女儿从门框上滑下,瘫坐在地,再也没有醒过来。女儿饿了十个小时了,虽然离家不到一百米就有生产队的红薯地,但一家人宁可饿着,也没有一个人想着挖一棵红薯充饥。有一年,大哥在家后面的大路上,捡到一件毛衣,那个时候,一件毛衣是多么稀罕的物品,但是他没拿回家,而是捧着那件毛衣,在路上坐了六个小时,直到最后等到了失主才回了家。在他们村六七十户人中,将近五十年的时间,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连打架斗殴都几乎没有过,和孙中山先生所期望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是为大同”的理想社会竟无太大区别,我想也许就是南方农村人们的那种谦让和知耻莫为的良好风气才会带来如此令人敬佩和艳羡的村风。
知足常乐。人都说,知足才能常乐。我在他们家人脸上,还从来没有见有愁眉不展的时候,每个人都乐呵呵的,仿佛世界上有数也数不尽的好人,说也说不完的乐事。即使在以前的困难时期,缺吃少穿,家里人也没有被难住。公公在世时,有一句话说得好:愁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一点呢!困难总会过去,日子总会好起来。公公的预言成了真,从困难时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论困难挫折还是顺程坦途,笑容和自信从未从家人的脸上消失。现在日子好了,大家的心情也更好了,二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社会主义爱劳动,大家挣钱全家用。一家人携手,开开心心地、健健康康地、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小家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的贡献。毕竟有千万个和谐振小家,才有和谐的大家。
这些年来,虽然待在老家的时间很短,次数也不多,但是家里这些淳朴的作风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家庭,我的女儿聪明好学,开朗大方,善良体贴,乐于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也鲜少被困难挫折难住,整天都乐呵呵的。我想,所谓家风,就是这种在不知觉中塑造品格与人生的神秘力量吧。
家风,无影无形;家风,潜移默化;家风,伴我前行。
上一篇:妈妈的眼泪下一篇: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文明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