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军伟
“最后一公里”,原意是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后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现实中,经常有“断头桥”、“断头路”、“断头渠”的新闻图片和镜头见诸各种媒体,这是典型的“最后一公里”综合症。“最后一公里”究竟难在哪里?笔者认为,难在三个方面:
一是难在政绩观不正确。少数干部唯领导关注为前提,唯领导爱好为标准,唯自己出名挂号为目的。思考谋划、决策部署工作,不是以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做,而是盯着位置干,看着领导干,想着待遇干。只有具备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处处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唯一标准,也才能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谋福利,搞服务,才能持之以恒地和困扰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作斗争。
二是难在作风不扎实。扎实的作风应该是到工作的最末端看效果。比如,为群众建引水工程,就要进到群众家里拧开水龙头看看是否有水流出,尝尝水质怎么样,而不是站在源头看看水流,立在路边看看管道。作风不扎实,“最后一公里”走不好,群众就不会真正受益;同时,走好“最后一公里”,要把改进作风的成效落到实处,让群众看得见变化,享得着实惠,才能让群众满意,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牢固。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路程的前半段走的再漂亮,没到终点等于白做了无用功,越是到最后越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功亏一篑,满盘皆输。
三是难在素质能力不够强。过硬的能力素质是党员干部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服务群众只有决心和想法不行,还要有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能力。当下,在现实工作中,有的干部被群众形容为“说书人的嘴,能说不能干”。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呆头呆脑。各级干部要把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做检验自己能力素质,提升个人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从服务群众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矛盾中,发现自身能力素质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虚心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进而不断提升自己为民服务、为民解难的能力素质。
上一篇:学习马海明 当好“三种人”下一篇:像马海明那样当“三不”干部,做群众的贴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