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军伟
6月11日《洛阳日报》一版,以《那山、那水、那沟、那碑》为题,详细报道了栾川县潭头镇原副镇长马海明的先进事迹。读后被他的那种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深深的感动着、激励着。15日,市委又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深入开展向马海明同志学习活动,在全面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我市经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刻,可以说开展此项学习活动正当其时。笔者认为,学习马海明,重在当好“三种人”。
当好心中时刻想着群众利益的“有心人”。开发重渡沟旅游不是他分管的工作,也没有谁让他承担这项任务。当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外出参加学习考察时,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改变重渡沟的面貌;去市里办事,无意中看到几张照片,听到的几句话,他心里想的依然是如何改变重渡沟面貌的事。在建设副中心城市过程中,困难矛盾、问题纠纷比比皆是,只要当个“有心人”,就不愁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方面,马海明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去破解一个个发展难题。唯有此,别无捷径可走。是迎着困难矛盾上,还是躲着问题纠纷走,既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观念的标准,更是践行党的宗旨的体现。
当好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事的“家里人”。马海明为了开发重渡沟,带人深入险境,差点摔下深不见底的悬崖;为了筹集开发资金,抵押房产贷款,还动用女儿的压岁钱,没有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的“家里人”精神,他何止如此?建设副中心城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更多的造福人民。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像马海明那样,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好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家务事,解决好事关群众吃、穿、住、行日常事,时刻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群众最盼望的事儿上使力气、最急办的事儿上见真情、最怨的问题上化矛盾、最烦的困难上解忧愁,用我们广大干部个人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当好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探路人”。开发重渡沟旅游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儿,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乡亲来说心里没底儿,肚里没谱儿。马海明没有强制的方法让乡亲们去信。他一方面耐心细致的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人、感化人。建设副中心城市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再加上部分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能力、理解程度不同,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同,对自身利益的诉求相同,要想“一锹挖口井,一锤砸个钉”根本不可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像马海明那样,用他那种“不知跑烂了多少双鞋,也不知究竟流了多少斤汗”的“探路者”精神,面对遇到的困难和矛盾,面对不可预测的纠纷和问题,敢于忍受住群众的误解和委屈,用创新的思维,担当的勇气,认真解决建设副中心城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及时处理遇到的各种纠纷和问题,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为建设副中心城市这项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安全稳定”也是硬实力下一篇:落实“最后一公里”难在哪里? |